PISA能告訴我們和不能告訴我們的事 吳南嬿 綜合整理 每一次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所主辦的PISA(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)公佈成績,總是會讓人神經緊張。隨之而來的,除了對教育政策的認可或責難外,就是對PISA的質疑。為什麼呢?因為PISA是屬於「一次性」、「快照型」的測驗,能否確實反映出該國學生的學業表現啟人疑竇。此外,由於它是一個在公元2000年才開始執行的測驗,測驗對象為15歲孩童,故能否直接用它來評斷該國的競爭力也讓人懷疑。為了要知道PISA能否反映出各國人民在職場的表現,OECD辦理了一個成年人能力調查(PIAAC),共有20個國家參與這個計劃,參與者的年紀介於16~64歲之間。由於在這20個國家中,有16個國家有參與公元2000年及2003年的PISA,故OECD就用這16個國家的調查結果與當年的PISA結果做比對。 世界對PISA的不同反應 吳南嬿 綜合整理 PISA 2012結果公布之後,各地反應不一。不過,熱衷於追蹤PISA動態的人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:芬蘭呢?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,這個問題意謂著世界開始對芬 蘭教育制度的效能產生懷疑,也帶給芬蘭教育部長不小的壓力。不過,不只芬蘭承受壓力,瑞典所承受的壓力更大,因為在這一次的PISA中,瑞典的數學成績大 幅下滑,這兩個國家在PISA的表現,連帶讓英國教育部長Michael Gove面對社會的質疑,急忙地為他的北歐式教育改革辯護。 PISA 2012能給我們什麼啟示? 吳南嬿 綜合整理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簡稱PISA)公佈之後,有的媒體輿論開始討論誰獨佔鼇頭,誰落後,也有的開始檢討誰進步,誰退步,當然,最後難免開始檢討教育制度的問題。 2012 PISA結果國際教育組織 EI發表回應 發稿日期:102年12月3日
針對2012 PISA結果,國際教育組織(Education International , EI)發表的分析及回應如下: OECD的2012年「國際學生評估計劃」(PISA ),涵蓋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國家,總計65國。此次評估的重點在於「數學成就」。OECD認為,此一用於評估15歲學生在算術運用、應用知識、閱讀和科學的能力測試,是有效且可靠的。OECD也認為,經過各國自己國內的測試進行評估比較之後,測試本身在文化上是中立的。 PISA的特點之一為國家排名系統。2012年的PISA,是將各國以較高與較低位置定位,以彌補因取樣方法而產生的不確定性。
PISA 2012的主要結論如下: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將於今年12月3日公布2012年PISA成績,並將於12月6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工會大廈(ITUH)與國際教育組織(EI)共同舉辦「2013 PI SA成績結果發表特別會議」,本會亦將派代表出席會議。 各界重視PISA成績,雖未必是我們樂見,但是PISA成績結果在引導臺灣的教育方向,值得大家關注,在2012年PISA結果出爐前,本會專業發展中心特地針對PISA撰寫專文提供大家進一步的思考圖像。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ISA)的迷思 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 陳崇弘 前言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 PISA)的結果與應用經常引起不同觀點、不同學派的學者的爭論,我們必須瞭解這類大型國際性測驗之節國解釋與推論是有其限制、國際比較借用力量的問題、社會及官員對於評量表現排序的迷思,值得加以探討。以下歸納出國內外學者提出對於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爭議,分述如下: |